游山玩水之乐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“白富美”、“高富帅”或许只谈风月,“屌丝”们或许只论诸种省钱攻略,总之各有体味和斩获。
在回味起素有“东方夏威夷”美誉的海陵岛之游时,我会毫不掩饰对“海丝馆”的心仪独爱。因为这座面朝大海、镶嵌于海陵岛十里银滩之中的博物馆,蕴藏着迷一般的“南海1号”沉船和它背后中国人千年来的海洋之梦。迷梦牵引着我的神思,让我痴狂地扑了进去。
 |
“南海1号”宋代古沉船博物馆 |
当大巴车将我们一行百来人放在银滩时,来自内陆省份的同行们都毫不犹豫地奔向海边踏浪戏水去了,而我坚定地选择了“海丝馆”,独享了一顿海洋历史文化的鲜美。
“南海1号”宋代古沉船博物馆,又称“海丝馆”,也就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。观其形就极具海的特质,它坐落于银滩的西则,由五个不规则的大小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,外形犹如古船的龙骨,整体既似起伏的海浪,又如展翅的海鸥,揉合了海洋文化与岭南建筑风格,清新独特、雄浑气派,建筑面积近 2万平方米,2004年12月28日奠基, 2009年12月24日正式开放接客,堪称我国乃至世界上的地标式建筑。而吸引我的最重要的是馆内保存的“南海1号”宋代古沉船。
 |
“南海1号”仿制船 |
其实,早年我戌边南海时就听闻过“南海1号”沉船,不过那时还没有“南海1号”这个称谓,只知道南海边发现了一条古代沉船。20世纪80年代初,那是一个海底寻宝的疯狂时代。英国海洋探测公司3名队员在荷兰海事博物馆的一份旧报上发现:一艘名为 “YHRHYNSBURG”的东印度公司轮船载着6箱白银、385.5吨细锭在中国阳江的南海海域发生海难,最后沉入海底,但沉船的准确位置未知。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立即向中国文物局提出打捞沉船的申请。中国方面决定和英国公司合作打捞,指定广州救捞局参与。英国研究专家精确地估算出了沉船位置,但仍没有直接找到这艘属于东印度公司的沉船。而水下作业人员却意外发现了另一条古代沉船,并当即打捞出水一批珍贵文物,计有瓷器、铜器、锡器、镀金器、铁器共247件,以中国生产的瓷器为主。就这样,“南海1号”阴差阳错地出现在考古学家面前。2002年3月,“南海1号沉船水下考古队”对这艘宋代商船进行了小规模试掘,打捞出金、银、铜、铁、瓷类文物4000余件,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。而船上数量最多的瓷器,囊括了德化窑、磁灶窑、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,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。
 |
“宋青白釉印花瓷粉盒”出自景德镇 |
据好乐者戏说,从1987年夏天发现“南海1号”到2003年国家有关方面正式向外界详细披露相关考古信息,“南海1号”的一切都是秘密。为了保住海底古沉船的秘密,承担“南海1号”警戒保卫任务的武警阳江边防支队不得不撒了一个长达16年的“炸弹”谎言。渔民的渔船经过距东平渔港约20海里的一片海域时,公安边防的巡逻艇都会赶过来要他们撤离,说这里有“炸弹”。 尽管是不得已的“炸弹”谎言,但还真管用。在16年里,官兵们不断重复这个“经典”的理由,劝说不知情的渔民离开“南海1号”控制海域,防止拖网、抛锚对沉船造成损害。这个“炸弹”谎言直到2003年“南海1号”的打捞计划逐渐公之于世才告终止。现在官兵在执勤的时候,还会有渔民过来开玩笑说:“你们的‘炸弹’现在怎么样了?”官兵们也就会心一笑。
正是当年的传说,将我的口味吊得高高的,总想能亲眼目睹这艘沉船。当导游领我踏进馆内时,我还是难以压抑自己痴迷情怀。“南海1号”静卧在为它专门打造的“水晶宫”中,“水晶宫”的主体里灌入深12米的海水,其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与“南海1号”沉船所在海底位置完全一致。驻足凝视“南海1号”上打捞出水的瓷器、石雕、朱砂、木梳、铜环等精美文物,我的思绪又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穿越。虽然我国元朝有世界第一大港泉州、有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,但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将海上贸易提到前所未有地位的一个朝代,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第一次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统治地位。
因为中原失落,战事频仍,国库难继,宋高宗针对贸易表现出新的态度:“市舶之利最厚,若措置得宜,所得动以百万(贯铜钱)计,岂不胜取之于民?”。当时,市舶收入就占政府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强。宋高宗组建舰队,改善港口,还在海岸线上每隔30里就建立昂贵的灯塔导航系统,中国进入海外贸易的黄金时代。从科技上看,在南宋时期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日益精密的指南针指向,比北宋时期更为进步。从“南海1号”被打捞起来的文物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在世界海上贸易中的地位:一些“喇叭口”大瓷碗,其式样在国内从未发现过,却与阿拉伯人常用的“手抓饭”饭碗很类似。一些陶瓷首饰盒上出现中国文化少有的图案,显然其是专门为国外客户定制的。沉船点发现的铜钱最新的为建炎元宝(南宋初年)。这些货币一方面表明在当时中国的国力之盛,中国货币可以成为“海上丝路”的硬通货。
曾记得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归纳了大英帝国崛起的原因有仨:一是重商;二是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;三是国会通过了《航海法令》。然而尽管无数艘“南海1号”的货易之利,为南宋朝廷续命不短,但随着南宋朝廷1279年在崖山海战的覆亡,可能改变中国未来历史的海上雄国之梦终究伴随南宋王朝的没落,湮没在了南海的波澜中。以后的中国,频出“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”的海禁政策,乃至焚毁出海船舶,阻断海外交通。甚至连脍炙人口的“郑和宝船”船队上的任何部件、图纸都找不到。中国的海洋文明的黄金时代从此如同沉船,需要在千年以后的今天,重新起航。
 |
“躺”在水晶宫内的“南海1号” |
2007年12月22日,被称为“史上最贵打捞”--“南海1号”沉船成功打捞出水,其本身就是一座彪炳中国海洋史的里程碑。为实现这个梦想中国人用了二十余年的时光,专门建造了价值近7亿元的超大高科技起重船--“华天龙”。
打捞过程彰显着科技的力量和中国人征服海洋的智慧。首先“华天龙”将重量超过500吨的沉井吊起,沉井罩在“南海1号”上,用水泥块压箱,对下沉井周边清淤;然后使用先进的牵引技术,将沉井底部的钢梁准确地由一侧牵引到对面一侧,再对上下沉箱进行切割,上沉箱将吊出水面,下沉箱留在海底;“华天龙”将3500余吨重的沉箱垂直起吊,同时,“半潜驳”船将甲板下潜,“华天龙”巨型吊臂在水中将沉箱平移至下潜的“半潜驳”甲板上,“半潜驳”甲板上浮,“托着”巨大沉井,将“南海1号”整体平移至海陵岛“水晶宫”(海丝馆)前;最后,利用牵引力,将承载“南海1号”的沉井迎进“水晶宫”。导游不无自豪且十分专业地为我解说着。
1987年正当英国人准备在这个后来被人称为“海上敦煌”的沉船遗址大干一场的时候,有人站出来阻止了莫高窟当年的悲剧重演。当时南海救捞局的副局长尹干红态度强硬地拒绝了英方:“不行,这是中国的沉船,得由中国来解决”。1989年,中日决定联合打捞“南海1号”。但是由于水下勘探技术限制,没有找到沉船的主体位置,尽管1987年已标记了沉船位置。合作仅持续了5天,日方发现打捞耗资巨大,获利难以确定,不愿继续合作。当时我国水下考古正处在起步阶段,根本无力独立打捞,只得先培养水下考古人才。先后派出几批水下考古队员出国培训,并积极组织近海考古训练和演练,我国水下考古水平才得到逐步提升。2001年,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再次组织对“南海1号”进行方位寻找。考古队员几次下水探测都无功而返。皇天不负苦心人,在勘测日程的最后一天,考古队员终于发现了这个“庞然大物”——它躲在2米多深的淤泥里。
观史使人明智,沉思于“南海1号”宋代沉船博物馆,我深深感悟道:沉舟侧畔千帆过,二十余年磨一剑,在南中国海,打捞的不仅仅是一艘中国古代沉船,还有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海洋强国的梦想。
|